【福城恒星】共思共享、聚力成长,“幼有善育”鹏程论坛“看见儿童”学习活动纪实|萌师充电站
2021年 10 月起,深圳市教育局隆重推出“幼有善育”鹏城论坛系列活动,助力全市园长和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为深圳学前教育发展增速提质。论坛由深圳市教育学会承办,以“看见儿童”为年度主题,立足儿童发展视角,融合现场观摩+参与式论坛、名园经验+专家视角、线上学习+线下研讨等方式,通过七场系列活动逐步精彩呈现。
我园积极响应深圳市教育局号召,助力深圳学前教育发展。全体教师在王园长的带领下,通过线上观看直播、线下研讨和实践运用的方式展开深度学习活动。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第一期)—“看见儿童”的区域和材料
园长分享·专家指导
姚园长指出要想“看见儿童”,区域和材料设计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从儿童角度确定基本原则,区域和材料要体现儿童主体性,激发儿童主动性。二是从园本课程角度思考区域和材料,通过区域和材料实施课程,实现课程目标,落地课程理念,支持儿童发展。姚园长和张俊教授的分享打开了老师们的思维,老师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问题主要聚焦于如何帮助幼儿感知真实的生活情境、与真实的世界对话;如何在专业上引领幼儿的发展,让区域活动发挥其教育价值。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第二期)—“看见儿童”的空间与环境
园长分享·专家指导
2021 年 10 月 29 日上午,“幼有善育”鹏城论坛第二期在深圳市南山区机关幼儿园举行,深圳市南山区机关幼儿园园长刘红丽,从空间与环境的问题困惑、行动方案和成效分析几方面分享了如何规划与设计环境的相关经验。李敏谊教授表示,看见儿童的空间与环境,更重要的是聆听儿童、赋权儿童。好的环境一定是根据自己的文化,更好的是根据自己的环境资源。幼有善育一个最重要的落脚点是儿童要有幸福感。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第三期)—“看见儿童”的一日生活
园长分享·专家指导
2021年11月12日上午,“幼有善育”鹏城论坛第三期活动——“看见儿童”的一日生活在罗湖区清秀幼儿园如期举行。
通过认真观看郭琼园长和彭茜教授“看见儿童”的一日生活的主题讲座视频,线上观摩罗湖区清秀幼儿园的教育现场。我园老师对儿童一日生活中蕴藏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加清楚了儿童一日生活与课程的联系。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第四期)—“看见儿童”的园本课程
园长分享·专家指导
2021年11月26日上午,“幼有善育”鹏城论坛第四期活动——“看见儿童”的园本课程在深圳市龙华区梅龙实验幼儿园举行。
刘红喜园长就园本课程实施的现实困境和共生课程的实施、成效、反思等内容进行了分享。我园老师们也渐渐明白了“一日生活即课程”的真谛。讲座分享和现场参访后,广东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宁教授进行了“关于共生课程的粗浅思考”分享。杨教授表示:通过大量阅读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的书籍,沉淀感悟,并在自身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必定会有所收获。
王水发博士表示:一日生活的课程理解应该具有哲学高度。共生是一种关系性的生成与发展关系,教育也是这种和谐关系。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基于“看见儿童”的四场论坛学习,每一期我们都深入学习、认真体会。每场围绕问题“我最大的一个收获是什么?”、“我最想提的一个问题是么?”、“我回去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展开讨论与思考。
学有所思·内化
大班组“看见儿童”园本课程的思考
十二月一日,在园领导的组织下参加了“看见儿童”的园本课程培训学习。模式多样化有融合现场观摩+参与式论坛、名园经验+专家视角、线上学习+线下研讨等方式,更好推动教师深度学习,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幼有善育”。学习后老师们在教育的思想上、教育理论上、工作实践上都获益匪浅。基本了解了深圳幼教的近期发展方向和目标,我们反思了当下工作中的不足。下面是老师们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梅龙幼儿园从“完整地认识幼儿教育,给幼儿以完整的教育,培养完整的儿童”的教育理念出发,坚持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看见儿童,关注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的关系,构建了共生课程。共生课程以“共创、共享、共长”为核心理念,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园本课程架构。通过空间环境、生活活动、学习活动、自主游戏、过渡环节、体育活动六大实施途径落地共生课程。
随后,刘红喜园长介绍了共生课程中自主游戏的特色组织形式——共享区域游戏。通过视频展现现场观摩我们看见,在梅龙幼儿园,儿童自主游戏活动空间是无边界的。他们通过打破班级边界,创设年级大区角的方式,实现环境和师资的共享与空间的重构。又通过多种创新的方式,经过分班自玩,幼儿轮班,教师轮带的逐级铺垫,最终达到“年级共享”的效果,实现共享区域游戏的阶梯式推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去创生各类游戏内容。例如视频学习中看到的大班“冬日落花”生成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环境资源、季节资源进行内容共创的案例,而且在进行活动过程当中,还可以做到馆馆联动、生生探究,实现了共生的局面,真的是令人惊叹不已。
通过学习最大的一个收获:
课程打破了领域界限、班级界限、年龄界限,使幼儿的学习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性,使成人和幼儿成为一个和谐的共同体,共同成长。
最想提的一个问题:
共生课程实施途径中有“过渡环节”这一途径,幼儿园在此环节中是如何与共生理念有机结合的?
回去最想做的一件事:
结合本园实际,充分挖掘资源,开拓现有空间,进一步丰富材料和环境。
学有所用·优化
01
看见儿童的区域材料
每一份小小的材料都蕴含着大大的教育价值,材料能赋予区域丰富的教育内涵,能激发幼儿内在的参与兴趣,能推动幼儿深入的探究过程,因此,在材料投放到区域之前,我们要思考怎样让它发挥自身的价值。
彩虹桥
科学原理:卫生纸是由很多细小的棉纤维组成的,棉纤维具有很强的吸湿吸水性,因此这些棉纤维就成了水的毛细管从而产生毛细现象,因此水就能跟随这些毛细管逆流而上。
净水器
认识滤器,探究污水处理过程,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昆虫捕捉器
通过使用捕捉器,观察各种昆虫,使幼儿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与活动方式,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同时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且从中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培养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计时夹毛球
感知1分钟,锻炼手部精细动作
显微镜
认识显微镜,初步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台球
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巩固幼儿对数学单数、双数的认识,增强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与喜爱。以打台球的方式可以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以及专注能力。
彩虹积木
小班幼儿对积木玩法只是平铺和简单的垒高,这款彩虹积木颜色鲜艳,可多种方法操作,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可以认识不同颜色,还可锻练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手指点画
手是世界上最灵巧的画笔,只要允许孩子自由尝试,几乎具有无穷的表现力。同时,手指画艺术形式的自由,也让孩子直接与鲜艳的色彩本身发生最直接的视觉与触觉接触,避免孩子过早接受成人像与不像的写实性思维,让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与强化。
生态气象站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去了解植物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奥秘。能举一反三并通过个别植物的表现归纳出下雨之前的天气具体变化特点。
02
“看见儿童”的空间和环境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
看见儿童背后蕴含着全新的儿童观,意味着儿童身份的变革,将儿童作为研究主体,而不仅是研究对象,幼儿是他们自身生活的专家,是熟练的交流者,是权利的持有者,是意义的创造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积极的、全纳的儿童观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幼儿园学习环境创设的“道”之所在。让幼儿参与环境、参与设计、建构游戏.......我们正在践行中。
03
“看见儿童”的一日生活
彭茜教授分享了她对儿童一日生活的三点具有前瞻性、启发性的理解——
■首先,生活世界区别于科学世界,儿童的一日生活要打通这两个世界;
■第二,要构筑幼儿园围墙内外的整体生活,综合利用课程资源,架构学习共同体,重视家园社合作;
■第三,一日生活各类活动既有区别更有联系,教育者在尊重各类活动价值的同时,要整体地、联系地考虑各类活动的组织实施。
挖掘一日生活的价值,让孩子在幼儿园的每一天快乐且有价值,是恒星“萌师”每天思考的事情。
04
“看见儿童”的园本课程
“创生适宜的园本课程,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王水发副局长
我园课程建构以师生共同成长为目标,关注儿童的生活,在观察和了解现实每一个儿童的基础上进行活动共构、进程共商、经验共享及心灵共育。在实际生活和真实情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透过各个领域让幼儿获得语言、艺术、数学经验、社会性交往等全面发展。
看见儿童
是用心投入的过程
是对话交流的过程
看见儿童
“萌师“”和星贝共成长